电话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革命烈士陵园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革命烈士陵园 浏览:

陵园类型:

陵墓风格:

墓园面积:

距离市区:

参考价格:*****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陵园地址: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革命烈士陵园

陵墓亮点:


  •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革命烈士陵园联系电话:0795-(未经核实,仅供参考)如不正确请拔打114查询,位置地址位于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革命烈士陵园

    出万载市政广场,沿宽敞的滨江大道北行四里,便是气势恢宏的“万载革命烈士陵园”所在。它面水背山、苍松掩映,给人一种日掬江水、夜听松涛的静谧。人们都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人们更是说,风水宝地理当留给革命先烈!
     
    烈士陵园占地80亩。牌坊、广场式通道、纪念碑、烈士墙、烈士墓区五大主体建筑沿一条由低及高长210米中轴线布局。入园处,是一座巍然屹立的石质牌坊,它跨宽20.4米,高为14.3米,其宽减其高为6.1米。想到这个数字就很自然会想到“六一”儿童节,“儿童”是未来的象征,是“继往”的无限承载体,这一“继往开来”的设计理念给烈士陵园的建设初衷赋予了最合理的诠释。
    广场式通道宽60米,由三级阶梯式平面构成:第一级长50米,意为建设陵园时的50多万万载人民;第二级长30米,象征湘鄂赣省委、省苏驻万载的三个年头;第三级长50米,泛指万载5000多名在册烈士。数字是枯燥的,但一旦给某种特殊建筑赋予其特定的数字,就等于给了这种建筑以生命。“50多万万载人民,跨过三年历史空间,拜谒5000多名革命先烈”。这,正是上述几组数字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纪念碑立在一个长17.18米、宽17米的整体平面上,它告诉人们,这是一座矗立在万载1718平方公里国土面积、17个乡镇土地上的丰碑。纪念碑高19.497米,取意为万载1949年7月解放。碑体正面刻“仿毛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体左侧为湘鄂赣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开国元勋彭德怀为万载革命烈士纪念馆亲撰:“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右侧是湘鄂赣省委最后一任书记、开国上将傅秋涛为万载革命烈士纪念馆手书:“红军烈士永远光荣”。纪念碑的后立面,是以万载县政府名义撰写的“碑题”:
    “从一九二六年四月万载成立第一个共产党的支部起,至一九三二年四月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进驻万载,再至一九三七年十月经历三年游击战争洗礼的红军游击队员下山,十一年多以来为共和国的最初奠基而舍身取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从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至七月十八日为解放万载全境而英勇献身的解放军战士永垂不朽!”
    “从一九四九年八月至今的六十多年以来为保卫祖国、建设家园而光荣牺牲的优秀儿女永垂不朽!”
    烈士墙建在纪念碑后左右两侧,对应纪念碑呈半弧环抱状,上面镌刻着万载5215名在册烈士的英名。烈士墓区处陵区的最高端,是对烈士墙的“有名”的“无名”补充,它以“烈士公墓”为核心,突出对无名英烈的祭奠,散葬在全县各处的烈士遗骸都将陆续迁葬此处。墓区现已完成的仅为“烈士公墓”,墓室为花岗岩半球体,取圆寂、圆满之意。通往墓室的是台阶式甬道,分五级,每级九个台阶,取“九五至尊”之意;甬道宽3.14米,用圆周率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存。
     
    万载,是我国较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的县份之一,以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著名烈士龙松泉为代表,一批为追求真理、探索光明而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万载,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支撑区域之一,以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万载三个年头为标志,一批为红色割据、解放全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万载,是富有优秀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以捍卫“红色万载”辉煌为意志,一批为保卫祖国、建设家园而光荣牺牲的优秀儿女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2012年4月1日,万载党政军各界在新落成的烈士陵园隆重集会,祭奠英烈、寄托哀思、昭示未来。标志着凝聚了五十多万万载人民无限情丝的特殊建筑——万载革命烈士陵园正式开园。
     
    2012年4月,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我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湘鄂赣根据地首脑机关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迁驻万载八十周年的日子。80年前的4月12日,为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战果,全国唯一一块长期坚持战斗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长沙、武汉、南昌三大中心城市之间的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取“积极向南发展”的进攻态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从苏区中心区域修水上杉南迁万载小源(今仙源)。从这一天起,万载便确立了她作为人民共和国最初奠基石之一的历史地位!80年后的今天,凝聚着五十多万万载人民心血和智慧的“万载革命烈士陵园”正式开园。这是历史的续写,更是历史的传承。自此,有形的丰碑与无形的永恒将永远镌刻在万载这块红色土地上。
    万载是全国较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县份之一。“万载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亦以“从一九二六年四月万载成立第一个共产党的支部起”为记始,体现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属于人民的历史,也才有了与之相匹配的先烈的荣耀与万载的辉煌!然而,在整个烈士陵园的构成指标参数中,并未突出这一元素,浓墨重彩的是湘鄂赣省委、省苏在万载领导湘鄂赣边人民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那一段悲壮岁月。从1932年4月湘鄂赣省委、省苏为策应中央苏区“积极向南发展”南迁进驻小源,到1934年1月湘鄂赣省委、省苏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为屏障中央苏区“向北进击牵制北线敌人”主动放弃小源北上移驻铜鼓幽居,前后历时连头带尾也仅三个年头,但由此衍生的历史上溯可至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下延可达1937年10月红军游击队胜利下山的前后10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10年仅为一瞬,然而,就是这10年却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画卷里几近气贯全部。正是由于此,万载县委、县政府在对烈士陵园的设计定位考量中,如同当年万载人民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一样,其设计定位再一次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既立足万载更跳出万载,既把缅怀、祭奠、哀思献给了万载人民自己的优秀儿女,又更多地献给了为新中国的诞生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整个湘鄂赣边的无数革命先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基本上是以若干战略区的红色割据格局展开。这期间,我党前前后后建立了大大小小13块根据地,但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战区特征的根据地仅六块,而一度曾以“中央苏区”定位打造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就是其中之一。它南抵井冈山下,北至长江北岸,西扼株萍铁路、东窥南昌城下,从一开始就象一把钢刀,游刃于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长沙、武汉、南昌之间,尽管它最终未能发展成为中央设想的“中央苏区”,但它始终承载着全国红色苏维埃运动的“引领”和“中央苏区”的战略屏障作用。贡献之巨大、牺牲之惨烈,为其它根据地所罕见。仅万载一县,10年间人口锐减17万,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5000多名,而更多的是长眠在这块土地上包括万载在内的湘鄂赣边30多个县份的无名英烈!
    在这里,尽管五位优秀的省委书记中的四位先后于任上壮烈牺牲,但直至三年游击战争结束,在最后一任省委书记率领下,从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出来的原湘鄂赣根据地唯一一支留在自己身边的子弟兵队伍——红16军将士仍达1100余人。这在当时包括项英、陈毅所领导在内的全部十三支坚持下来的红军游击队伍中位居第二,也就是这支湘鄂赣子弟兵部队在不久后的皖南事变中整体冲破敌顽的铁壁合围而一举成名,最终成为新四军军中“雄师”。在这里,尽管从第四次反“围剿”伊始便受到“一切从属于中央苏区作战需要”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领导的制肘,导致客观上成为没有实质意义上的“自己的部队”参加长征的个别根据地之一,但由湘鄂赣边优秀儿女组成的成建制部队却遍布红军所有三个方面军:以湘鄂赣边武装为全部构成并按“红三方面军”建制发展起来的红三军团,早在1930年8月攻克长沙后便由毛泽东亲点、彭德怀赞同与红一军团合编组成红一方面军,在中国红军史上,虽然再也没有出现过“红三方面军”的番号,但却构成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一方面军的半壁江山。同样由湘鄂赣边子弟组成的红十五军,亦于1930年10月由中央长江局带入鄂豫皖根据地,并在后来川陕根据地“保卫万源”之役中做出重大贡献,成为红四方面军一支劲旅。就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最困难时期,湘鄂赣根据地的决策者们仍胸怀大局,把当时身边最优秀的子弟兵部队红十八军支援给了湘赣根据地,并于1934年7月率先长征,最终成为红二方面军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尽管如此,由于湘鄂赣根据地的创始人是彭德怀,建国后一段时期内对这位开国元勋的不公正待遇自然倾覆了时世对湘鄂赣根据地应有的公平。更由于这里的军民一直以牺牲自身为代价,导致客观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部队参加长征,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象其它根据地那种能够影响一时的“山头”效应。但历史终归是历史,“湘鄂赣”彪炳千秋的革命斗争史已不再尘封,万载作为它的核心支撑区域之一,也终于赢得了她应有的辉煌!
  • 墓园
    墓地